k8凯发官网入口

如何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甘肃凉州开出一份“四轮驱动”良方
栏目:k8凯发官网 发布时间:2025-08-27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深入贯彻习关于“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重要指示精神,着眼国家教育改革战略部署、广大家长核心诉求和中小学生学习需要,以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为契机,依托独特的自然条件与资源优势开展科学教育。近年来,凉州区创新打造了“四轮驱动”工作机制,推动科学教育全域普及、深度融合、特色发展、创新驱动,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初步构建起上下贯通、内外联动的全区科学教育高品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深入贯彻习关于“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重要指示精神,着眼国家教育改革战略部署、广大家长核心诉求和中小学生学习需要,以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为契机,依托独特的自然条件与资源优势开展科学教育。近年来,凉州区创新打造了“四轮驱动”工作机制,推动科学教育全域普及、深度融合、特色发展、创新驱动,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初步构建起上下贯通、内外联动的全区科学教育高品质发展新格局,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区域科学教育新模式。

  学校是学生开展科学教育的主阵地,凉州区优化顶层设计,全力搭建科学教育发展新体系,秉持让“每一个学生都精彩,让每一个学生都出彩”的教育理念,通过“一阵地、一服务、一平台”工程,落实科学教育全域普及,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长,体现出科学教育“温度”。

  守好“一个阵地”。课堂是科学教育的核心场所,是育人的核心地带。凉州区把科学课作为提升科学素养主阵地,从学前到高中阶段全过程普及,尤其注重理、化、生及实验课教学,倡导启发式、探究式教学,以真实问题驱动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渗透科学核心素养。在学前阶段,开展游戏化科学活动,培养幼儿科学兴趣;在小学阶段,突出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在初、高中阶段,积极引入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科学素养。研制科学类课程教学指导手册和学习任务单,推出一批科学类优秀精品课程教学案例,教师设计创新性实验项目,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将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提升实验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以武威十中物理实验课为例,教师通过设计“自制简易发电机”实验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电磁感应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观点的过程中发展自我。

  拓展“一项服务”。课程资源是开展科学教育的重要依托。凉州区根据学生兴趣和需求,因校制宜开发多元化科学类课后服务课程,不断提升课后服务的吸引力和覆盖面。凉州区祁连路小学开设“小小科学家”课程,通过简单的化学实验和物理现象展示,激发学生好奇心;武威六中开展“无人机编程与操控”课程,培养学生科技实践能力。这些课程不仅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还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发展特长的平台。与此同时,积极探索“1+X”科技类课后服务模式,建立“菜单式”课程目录,开设46项优质课后服务课程,倡导跨年级、跨班级科学知识竞赛、创客和科技创作等社团活动。武威八中“科技创客社团”定期开展创意设计比赛,学生通过团队合作设计出各种实用的科技作品,如智能垃圾桶、太阳能小车等。这些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也增强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搭建“一个平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是最好的平台。凉州区开展“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将科学实验、科普展板和互动体验项目带进校园、带到学生身边,学生可以近距离感受科技的无穷魅力。区科协精心准备集观看、演示、操作、体验于一体的科普展品和“防灾减灾”“安全常识”“航天精神”等方面的科普展板,以及机器人、机器狗表演和科普仪器体验等互动展示项目,通过科普讲解、现场演示和动手实践,将电磁感应、光学现象等复杂科学原理简单化、趣味化,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编程魅力。开展科学家精神进校园活动,邀请科学家、科技人才等走进学校,与学生分享科研经历和创新成果,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浓厚兴趣。每年定期举办科技文化节,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讲座、科普征文、小发明展览、科学素养竞赛等科普活动,营造学科学、爱科学的浓厚氛围。以国家、省、市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为契机,为学生搭建培养科创兴趣、提高科创素养的共建共享平台。2024年,全区学生在各级科创大赛中获奖1800多人次,武威二十四中学生团队的“沙漠生态修复智能监测系统”项目受到专家一致好评。该项目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对沙漠生态修复过程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展现了学生扎实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凉州区立足“大科学”理念,构建起社会大课堂,以“一体系、一阅读、一机制”为支点,推动科学教育与其他学科、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织密“校内外融合”科学教育网格,深耕科学教育“厚度”。

  构建“一个体系”。课程是培养人的重要载体。凉州区基于城乡教育发展共同体这一平台,一体化设计学校科学类课程、课后服务和课外实践活动,强化幼小初高学段衔接,探索构建“一横一纵”大科学教育体系。横向以科学类课程为基础,以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为拓展,构建思政、科学、美育、体育、劳动教育和国防教育等为一体的融合性、跨学科、整合式课程体系。通过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武威十中开展“水资源保护”项目,涉及地理、化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实验分析和方案设计,全面了解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提升学生跨学科综合素养。纵向注重打造“基础—启蒙—拓展—深化—进阶”递进式模式,兼顾课程学段差异与层级衔接要求,学前和小学低年段侧重“感知体验+”,小学高年段和初中段侧重“理解应用+”,高中段侧重“项目创作+”,初步构建起幼小初高各学段贯通推进的科学教育体系。学前阶段,通过游戏化科学活动培养幼儿科学兴趣;小学阶段,注重科学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初、高中阶段,引入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科学素养。这种递进式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连贯的科学学习体验,在创新、创造的浓厚氛围中激发学生的探求欲和创造力。

  落实“一项阅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加强中小学科学阅读,不断拓展青少年科学领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是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基础工程。凉州区把科学阅读融入甘肃省中小学阅读实验区建设,充分利用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社区阅览室等场所,在校园楼角、走廊、过道等处设立“快乐书吧”“漂流书屋”“好书驿站”等开放阅读区,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科学书籍;同时科学读物反作用于科学教育,两者“共生”一体、相互促进、螺旋上升,深化学生对核心知识的理解,拓宽学习科学的边界,有力推动科学阅读与学校文化建设、课堂教学改革、教研活动有机结合,让科学阅读成为学生思维成长的加速器和赋能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的“新质生产力”。在鼓励中小学生大量阅读科学书籍的基础上,科学设计有价值的科学探究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健全“一个机制”。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基础,社会教育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凉州区积极盘活家庭教育资源,选树在科技创新、科学教子等方面有代表性的家庭教育典型,打造多渠道传播展示平台,鼓励家长开展家庭科学教育和亲子科学研学等活动,积极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依托家庭教育导师团,通过开发系列家庭科学实践活动、举办全区家长科学教育讲堂等,向家长普及科学知识,打造“家门口”科学教育阵地。积极开发社会大课堂资源,鼓励社会制作“科学公开课”等类型丰富的教育资源。将博物馆资源有效转化为教学资源,推动博物馆资源与学校教育需求有机衔接。武威市博物馆精品课程《从铜奔马看凉州文化》走进部分中小学,以汉代武威历史为主线,将课本知识与本土文化相结合,通过多媒体课件、文物仿制品展示和互动问答,k8凯发官网生动讲述“铜奔马”等珍贵文物背后的故事,让历史文物“活”起来,彰显博物馆“第二课堂”的教育功能,为馆校协同育人提供生动范例。强化馆校合作共建,充分利用科技馆、博物馆等社会资源优势,为学校提供有益补充。科技馆相继推出汉服文化结合剪纸艺术、灯光隧道、DIY·我的年画、光影探索·科技馆观影奇旅、跟着数字去冒险等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特色十足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科普特色教育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地方历史紧密结合,不仅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价值观”的种子。同时,鼓励学校与社区合作,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科创教育,邀请社区内艺术家、工匠、艺人参与科学教育指导,推动形成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支持的协同育人机制。

  科学教育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明显不均衡现象,通过区域特色化发展,可以加强中西部科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师资队伍素质和能力,从而缩小东中西部科学教育发展差距,促进高质量科学教育体系建立。凉州区始终坚持“南护水源、中建绿洲、北治风沙”方针,紧盯素养导向,注重潜质唤醒,立足地域特点,全面实施基于探究实践的科学教育,研学融合“理论认知+场景验证”的独特设计,让课本知识在真实场景中鲜活起来,打造出“科学教育见长、人文素养厚重”的崭新“角度”。

  “一要绿”—南部沿山区的生态实践。南部山区学校,依托南部山区碳汇林基地建设,广泛开展森林保护、水资源涵养、补植复绿、节能减排等“生态+”综合实践活动,做深“生态+”特色教育文章,引导学生身体力行践行新发展理念,投身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

  “二要技”—中部沿川区的科技体验。中部沿川区学校,组织学生走进科技农业示范区、千亩日光温室基地、武威重离子中心等科技前沿阵地,创新开展“农业+”“医学+”等科普实践活动,做优“农业+”“医学+”等特色教育文章,引导学生近距离领略科技破解生活难题、赋能乡村振兴的伟大壮举。

  “三要地”—北部沿沙区的治沙实践。北部沿沙区学校,立足腾格里沙漠治沙现场,创造性开展草方格压沙造林、光伏治沙等“生态+”“林业+”“新能源+”等综合实践活动,做宽“生态+”“林业+”“新能源+”等系列特色教育文章,引导学生体验荒漠化治理,理解新质生产力。

  “四要智”—历史文化与科技融合。全区学校紧紧围绕区域内东汉铜奔马、西夏铜火炮、西夏泥活字印刷术、天梯山石窟等丰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让科学课走进科技馆、博物馆,各学校以“解码铜奔马里的科学密码”为主题,创新开展“科学教育第一课”和“科普+”“艺术+”“历史+”等特色研学实践活动,致力于打造中小学“研学实证+创意实践+专家讲堂”三维课程体系,推动构建“文化认知—科技解构—创新转化”科教融合新范式,让孩子零距离体验中华历史的厚重,亲身感受科技的魅力。

  “五要资源”—校本课程的多元开发。各学校以名胜古迹、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和现代化建设成就为主线,因地制宜开发特色校本学习资源,如科学亲子实验、葡萄酒酿造技术、农耕实践、水磨坊原理、地震科普、草格压沙技术等,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学习需求,呈现出“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科学教育新局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这是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由之路。凉州区既着眼长远发展,向内“强筋壮骨”,又立足区域实际,向外“挖渠引水”,努力彰显科学教育的“力度”。

  构建“一种新模式”。凉州区强化政府引领,成立以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科学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整合各方资源,推动形成社会化协同、跨部门合作、多要素配置的科学教育新生态。拓展高端合作,先后与甘肃省教科院、甘肃省电教中心、西北师范大学教科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聘请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担任指导专家。与上海浦东新区、贵阳市云岩区等地建立教育深度合作项目,细化合作内容,广泛寻求专家智力支持,创造性构建起“党委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小学校”四位一体的G-U-I-S科学教育新模式。2023年以来,区财政累计投入资金2200余万元,切实保障实验区建设。

  建强“一支新梯队”。教育大发展,教师是关键。凉州区通过人才引进、公开招聘等形式配齐配强科学教师。依托14个科学名师工作室,以主题教研强化引领带动,开展教师培训和教学观摩,打造理念先进、业务过硬的科学教育队伍,努力让名师工作室成为全区优秀青年教师集聚地和科学骨干教师孵化地。建强科学教师团队,持续打造由省内外知名专家、区域内科技人才智库、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区内名师、科学副校长、科技辅导员、研究生支教团、从事科技工作的家长、科技讲解员等构成的科学教育人才梯队。以中小学科学教育实施策略、科学课程教学研究、跨学科实践活动、实验评价等为重点,深入推进课题研究,推动科学教师专业化成长。举办中小学科学素养大赛,常态化开展中小学生科普讲解活动,举办“凉州智慧讲堂”5期,聘请省内外专家68人开展专题讲座活动,有效提升师生科学素养。

  建设“一个共同体”。教育可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资源共享、机会均等、教育公平。凉州区以国家和甘肃省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为载体,提供多元化、数字化科学教育资源供给。全力建设教育城域网、学生创客空间和科学创新实验室,深化学校教学改革,突破单体学校局限,以加快融入人工智能要素为突破口,推进全区12个城乡教育共同体内课程、教学、师资、教研等优质要素流动重组,倾力打造科学教育实践基地。广泛开展AI应用培训、教学研讨、观摩交流等活动,营造全员全程全方位科学教育浓厚氛围,切实增强科学教育“热容量”,让边远乡镇、薄弱学校学生也能享受到优质资源。优化数字智慧支持体系,着力推进人工智能赋能科学教育,开发面向全体师生的科学教育智能体,为教师教学提供AI助手,为学生学习提供AI学伴,助力科学教育向纵深发展。

  当前,科学教育正迎来历史机遇,要推进落实习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使命要求,不断完善科学教育短板,打造科学教育新格局。未来,凉州区将持续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以科学教育为抓手,进一步优化科学资源配置,强化科学教育师资建设,创新科创实践活动,推动数字赋能科学教育,全面提升区域科学教育质量,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助推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教育力量。

  (闫婧华系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育博士,正高级教师;刘国庆系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教育局党组成员、区电化教育馆馆长,正高级教师;岳磊系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科学教育教研员,正高级教师)

  《人民教育》13-14期,原标题为《甘肃凉州:“四轮驱动”开创区域科学教育新格局》,有修改